外國人,喔不,台灣人,你們眼中的台灣究竟長怎樣?

劉維人
4 min readOct 8, 2020

--

最近跟詩人/譯者/台波文化橋樑 林蔚昀 聊到波蘭的學界怎麼看台灣,看到一大堆有夠恐怖的資訊。報導者剛剛刊出她的評論,推薦大家去讀。

蔚昀今年看到一本《台灣例外論》,是一群波蘭研究台灣的學者寫的。蔚昀在裡面讀到一些很奇怪的說法,例如:​

「只要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國際社會眼中合法繼承中國的政權不使用否決權,台灣在進入聯合國等各種國際組織時遇到的大部分阻礙就會因此消失」​

「太陽花運動已成了過去式,除了暫時擋下ECFA,這場運動如今幾乎找不到任何確實影響。」​


這實在太過詭異。為了檢查這是否只是一小撮例外者的看法,她又去查其他學者的看法,卻發現老一輩與中生代的學者幾乎都一樣偏頗或傾向中國,例如一位曾任外交官的學者認為:​

「首先,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復興需要和平統一台灣。」​

而該國漢學界元老則是引用易經和三國演義,認為兩岸終有一天會統一。​

(三國演義?所以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嗎?請問我可以抽魔關羽了嗎?)​


我們一邊跟蔚昀閒聊一邊看到這些匪夷所思的陳述,不禁好奇外國的相關領域學者(甚至還是兩國聯繫的管道?)怎麼會說出這種發言。於是忍不住請蔚昀翻到參考資料頁,看看這些學者到底是都拿了哪些資料。​

不看還好一看傻眼,大部分的資料是1970年代~1990年代的,而且很少引用國民黨以外的視角。​

好喔,用解嚴前的資料和過去當權集團的視角,研究台灣當下的政治狀況。​
更可怕的是,這樣的研究是由台灣的教育部設立的機構所支持出版的。​


我一邊聊一邊死性不改地,不斷用善意理解原則去解釋這種匪夷所思的狀況:​
也許該國漢學元老只是從過去兩蔣時期的台波交流管道遺留至今。​
也許這些學者認識的朋友都是國民黨時期的人,資訊環境錯誤。​
也許該學界沒有同儕審查。​
也許該學界對台波關係並不重要。​
也許教育部只是延續之前的預算而沒有改動…..​

嗯,有些解釋似乎一廂情願,有些則是越解釋越顯露出問題。​


我們在後來的討論中,認為這種怪象至少顯露台灣必須注意三件事:​

1. 國外對台灣的態度很友善,未必表示該國正確理解台灣,而且民眾的態度與利害相關者的態度可能也會有差。​

(這沒什麼好奇怪的。我對波蘭的唯一認識也只有辛波絲卡和舒茲的作品很棒、CDPR把《巫師》系列做到變成外交禮物、Cyberpunk2077下個月要出)​

2. 318事件之後台灣社會的風氣快速轉變,但這些資訊可能沒有順利更新到外國。可能有許多外國人的資訊沒更新,還以為台灣民眾「認為自己是一個更好的中國」。​

3. 台灣民眾目前對台灣文化與社會的看法,可能還不足以讓外國人看出主體性;主體論述可能也不夠多或不夠多元(例如社群主義的台灣主體論至今都還不太主流。目前主流的還是血緣論)。舉例來說,我們目前介紹珍珠奶茶或台灣風景的方式可能離我們真實的生活太遠,不容易讓外國人感受到這那些東西與這塊土地和人民之間的連結。​


這三種問題分別必須用三種不同的方法來解決。蔚昀這篇點出了外國人的友善與理解之間的落差;並呼籲台灣得想點辦法,例如把已經有的新論述與介紹譯成英文,讓國外更新資訊。​

不過可能最核心的第三種,也許才是最麻煩的。它牽涉到每個人如何看待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物件、信念、行為、符碼、購買、言論、人際關係。當我們不加思索地生活,我們就很難了解生活中各種元件的對自己的意義,遇到外國人當然也無法講述給對方聽。​

許多國家的人在乎的異國文化,很可能跟我們想的不一樣。飼主就有過一個很有趣的經驗:她帶德國人去看台灣的許多特色地點,但德國人其實最好奇的是她家巷口的廟是什麼時候建的,平常有什麼功能。​

如今的台灣人外語能力很好的越來越多,認可台灣的強度也夠強,但也許還需要更多意識、練習、以及更多文化上的基礎建設,才能讓日常生活產生意義,在遇見外國人時自然地傳達出去。

--

--

劉維人
劉維人

Written by 劉維人

一個很菜的譯者和有點老的阿宅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