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鏡周刊幫人出櫃的事情,討論重點很快地歪到「評論有沒有雙重標準」這個奇怪的點上。但我認為「雙重標準」這種走向的產生,其實源自雙方之間沒有制度性的信任。
也就是說,在對方做事之前,我們無法預先知道它會怎麼做事,可能造成哪些傷害;當對方說要解決問題,我們無法知道對方是在虛應故事還是會遵守承諾。
解決的方法很radical:在公開場合討論,以及提出一種方式,平常就讓外方進去監督和檢驗。
這跟核四、工業污染的問題很像,當資訊都卡在可以決定事情走向的人那邊,民眾無法查證,民眾就沒有退讓的空間,最後就會走向極端化。這時候擔心極端化思想消滅談判空間的人,就會出來說不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以及批評者是否雙重標準。
這都無法解決問題,只會模糊重點,時間過了熱度消了悲劇就又再重演。越是需要協商的東西越要堅守原則。而能夠讓各方堅守原則的場域,必須是公共而開放的。
所以公共性越強的東西,就越需要用公共的方式來解決。
公開討論,以及讓外方檢驗與監督,聽起來好像很理想。但我們可以想想,之前在核四跟六輕的問題為什麼我們這麼提,如果我們對基礎建設與民營化工廠提出這種要求,媒體為什麼跟他們不一樣。